2025年8月1日,新版《成都市供水管理条例》将正式施行。这部被业内视为“西部直饮水发展风向标”的法规,首次在地方性法规中为管道直饮水设施赋予法定地位,明确提出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、医院、新建住宅小区等场景建设符合标准的管道直饮水设施”。这不仅是对成都市民“喝好水”需求的积极回应,更标志着管道直饮水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推广进入规范化、规模化新阶段。

政策破冰:从“可选”到“趋势”的跨越

“水的质量决定生命的质量”,这句被反复印证的真理,正在成为政策制定的核心逻辑。新版《成都市供水管理条例》的三大亮点,为管道直饮水发展扫清了关键障碍:
城乡统筹打破边界:条例将农村供水纳入城市统筹规划,鼓励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。这意味着管道直饮水不再局限于城市高端社区,有望以“差异化增值服务”的形式走进乡村,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同质的健康饮水服务。
设施建设有了“尚方宝剑”:针对二次供水难题、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痛点,条例强化了供水设施的建设与运维责任。而“鼓励建设管道直饮水设施”的明确表述,更是为开发商、物业和运营企业提供了政策背书——在学校、医院、交通场站等公共场景,直饮水系统将从“加分项”逐渐成为“标配项”。
民生导向锚定需求:从“喝上水”到“喝好水”,条例精准回应了群众对饮水安全的关切。数据显示,我国76%的城市居民愿为优质饮水支付溢价,而管道直饮水通过膜深度净化、动态循环等技术,能实现水质从“达标”到“优质”的跃升,恰好契合了这一需求。
行业风口: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奔赴
成都的政策突破并非个例,而是全国管道直饮水加速发展的缩影。从国家层面的《饮用净水水质标准》《“十四五”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》(明确提出“直饮净水机替代瓶装水试点”),到地方如宜丰、怀化等地的专项推进方案,再到“健康中国2030”战略的持续赋能,政策红利正形成叠加效应。
市场的反馈同样热烈:2024年我国管道直饮水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,预计未来五年增速保持12%-15%;在新建住宅领域,上海、深圳等城市的高端楼盘直饮水配套率已超60%;公共场景更显爆发潜力——某高铁站的智能直饮设备单日服务旅客超万人次,验证了“高频刚需”的商业化价值。
技术创新则让“理想照进现实”。在四川宜宾以五粮液环球环保科技为代表的行业先锋,通过“膜技术+物联网+智能控制”三位一体模式,构建起从水质监控到用户交互的全链条系统:物联网管理实现远程运维,非介入杀菌技术避免二次污染,智能水表精准计量……这些技术不仅让直饮水更安全,也让运营效率提升30%以上,为规模化推广奠定了基础。
未来已来:直饮水如何走进千万家?
政策的东风已起,管道直饮水的普及还需跨越“最后一公里”:
场景渗透是关键:在新建住宅,直饮水系统可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、施工、验收,避免后期改造的麻烦;在老旧小区,可结合改造专项债,通过“政府补贴+用户付费”模式降低门槛;在学校、医院等公共场景,可探索“政府采购服务”模式,让健康饮水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一部分。
标准体系需加速完善:从国家的CJ94、CJJ/T110标准,到地方的实施细则,再到企业的技术规范,三级标准架构正在形成。企业应主动参与标准制定,在材料选型(如食品级不锈钢管道)、水质检测等方面提前布局,适应未来监管要求。
认知普及要“接地气”:通过社区科普、水质对比实验、环保效益测算等方式,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直饮水的优势——比如,一杯直饮水的成本仅为瓶装水的1/5,且能减少塑料污染。当“打开龙头即饮”成为生活习惯,行业的爆发便水到渠成。
从成都的条例落地,到全国市场的蓬勃生长,管道直饮水的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篇章。这不仅是一个行业的崛起,更是一场关乎全民健康的“饮水革命”。正如《成都市供水管理条例》所传递的,当政策锚定民生需求,当技术解决现实难题,当市场呼应消费升级,我们有理由相信:未来,每一个家庭、每一所学校、每一个公共场所,都能便捷地享用到“放心水”“健康水”——这,才是美好生活最朴素也最珍贵的模样。
【免责声明】:本文来自其他媒体,不代表本网点观点和立场。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,请与本平台联系,我们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更正、删除等处理。